当前,国际上有两款主流的重型多用途战机系列,它们分别代表了俄罗斯和美国在空中力量方面的技术竞争:俄罗斯的“侧卫系”配资牌照查询网,以苏-35为代表;以及美国的“鹰式”系列,代表机型为F-15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了苏联的苏-27战机,并基于此发展出自有的“超级侧卫”——歼-16战斗机。
这个历史背景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设想:如果当初中国没有选择苏-27,而是选用了美国的F-15战机,局面又会如何变化呢?会不会诞生出一款“超级鹰式”战机呢?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歼-16和F-15之间的具体差异。
歼-16战机是基于苏-27设计平台改进而来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机。与F-15相比,歼-16在气动布局上采取了翼身融合的设计,使得其在亚音速飞行时具备了更强的机动性。相较之下,F-15最初的设计理念主要侧重空优战斗,早期的F-15A/B型号主要用于制空作战。但随着时间的发展,尤其是在F-15C/D型号加入了空地两用雷达后,F-15逐步转型为多用途战机,除了空优任务外,还能够执行空对地打击任务。
展开剩余79%随着F-22和F-35等第五代战机的服役,F-15逐渐从空优战斗机转型为以空对地打击为主的战机。因此,现今的歼-16是一款以空战为核心,同时也能进行空对地打击的多用途战机,而F-15则更多承担空对地任务,空战任务已变得不那么重要。
从外形设计来看,歼-16采用的翼身融合设计使其在亚音速区间的机动性更为突出。而F-15的切尖三角翼设计则有助于提高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速度,特别是在高速度下,较大面积的切尖三角翼能够减少飞机的阻力,使得F-15可以携带更多的武器,同时保持较高的飞行速度。但这种设计也使得F-15在亚音速阶段的机动性较弱。
所以,从机体外形和性能表现来看,歼-16显然更适合执行空战任务,而F-15则在执行空对地打击时更具优势。如果当初中国选择了F-15,而非苏-27,那么中国可能会发展出一款更侧重空对地打击的战机,或许就是我们想象中的“超级鹰式”。
在分析中国的军事需求后,我们不难发现,如果当初选择F-15,它可能会比苏-27更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。随着歼-20战机的投入使用,我国对五代机以下战机的空战需求已经大大降低。歼-20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,足以在亚太地区压制所有对手,这使得对传统战机的依赖减小。
其次,随着空空导弹射程的不断提高,战机的机动性要求逐渐降低。在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,巴基斯坦歼-10CE战机通过发射霹雳-15E型超视距导弹,成功击落了多架印军战机。巴基斯坦并没有依靠歼-10CE的机动性优势,而是利用了其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。这一战例表明,现代空战越来越依赖导弹的射程和体系化作战能力,而机动性的重要性相对降低。
因此,即使F-15在机动性上不如歼-16,在中国具备强大空对空导弹能力和体系化空军的情况下,它依然能在空战中发挥出不逊色于歼-16的表现。相反,F-15的空对地打击能力则显得更加实用。
从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军事压力来看,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的印度和东部的美国“第一岛链”。如果中国与印度或美国发生冲突,在歼-20为主的空战优势下,后续的空对地打击任务将成为焦点。对于持续的地面作战,战机的快速响应和空对地打击能力至关重要。相比于轰炸机需要较长准备时间,多用途战机能够更迅速地投入使用。因此,F-15在空对地打击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。
当然,这一切都只是设想。实际上,中国当年选择了苏-27战机,而不是F-15,也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。实际上,中国曾尝试购买美国战机,甚至接触过购买F-16的事宜。然而,美国提出的条件让中国无法接受。首先,美国拒绝提供技术授权,这意味着即便中国购买F-16,也无法进行逆向工程,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仿制。而当中国购买苏-27时,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愿意提供技术授权和资料,使得中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吸收和仿制工作。
另外,美国提出的F-16也存在问题,虽然愿意出售,但却是经过删减版的F-16。美国提议将F-16的F100-PW-100涡扇发动机换成F-4使用的J79-GE-17涡喷发动机,后者性能大幅下降,导致F-16的整体作战能力大打折扣。由此可以看出,美国对中国的防范态度十分明显。
相比之下,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济困境重重,且中俄关系逐渐缓和,导致中国能够较为顺利地购买到苏-27。更重要的是,俄罗斯还允许中国以轻工业和农产品抵债,这对当时缺乏外汇的中国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条件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愿意提供技术授权,使得中国能迅速消化苏-27技术,进而发展出歼-16。
因此,尽管如果中国当年选择了F-15,可能会有不同的军事发展轨迹,但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来看,选择苏-27无疑更加切合中国的需求和利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